2016年2月29日

原漢家庭(六) 民族自覺


天時:2009年8月
地利:台中、梨山、台東建農里、花蓮吉安
人和:張宇飛先生、胡玉梅小姐、張建民先生、張惠美小姐、高孝德先生、李藍主兒小姐、邱莉雯小姐、王貴娥小姐、張智容小姐、李清彬先生、林松英小姐、孔令啟先生、崔保三先生、林炳煌先生(製作)、林彥丞先生(執行)、常勝先生(攝影)、莊博順(後製)、One Cut(編導)


當時製作單位想從張雨生的個案來看原漢家庭,也取得了張伯伯慨然答應。我臨時接手後正逢張雨生的弟弟結婚,因此整個拍攝計劃先去台中拍攝婚禮,再約張伯伯在梨山老家見面,而後去花蓮、台東。很感謝張伯伯一家人當時的幫忙,很可惜因為風災的原因,無法在梨山訪談,錯過了機緣,又因老先生幾年前故世,很是遺憾。也很感謝所有接受採訪者熱切的幫忙,多年後再看這段影片,總覺得是人生難得的際遇與體會。

原漢家庭(五) 第二代族群認同


天時:2009年8月
地利:花蓮吉安、梨山、台東建農里
人和:高孝德先生、李藍主兒小姐、邱莉雯小姐、林松英小姐、吳天泰小姐、伍欣華小姐、劉春興先生、蕭文乾先生、林炳煌先生(製作)、林彥丞先生(執行)、常勝先生(攝影)、莊博順(後製)、One Cut(編導)

原漢家庭(四) 文化差異


天時:2009年8月
地利:台東建農里、花蓮吉安、梨山
人和:孔令啟先生、伍欣華小姐、林松英小姐、邱莉雯小姐、劉世平先生、高孝德先生、林炳煌先生(製作)、林彥丞先生(執行)、常勝先生(攝影)、莊博順(後製)、One Cut(編導)

原漢家庭(三) 經濟生活


天時:2009年8月
地利:花蓮吉安、台東、梨山
人和:葉光南先生、李藍主兒小姐、崔保三先生、林松英小姐、伍欣華小姐、林炳煌先生(製作)、林彥丞先生(執行)、常勝先生(攝影)、莊博順(後製)、One Cut(編導)

原漢家庭(二) 族群通婚


天時:2009年8月
地利:梨山、花蓮吉安、台東
人和:孔令啟先生、李清彬先生、何成芳先生、伍欣華小姐、李藍主兒小姐、高孝德先生、林松英小姐、林炳煌先生(製作)、林彥丞先生(執行)、常勝先生(攝影)、莊博順(後製)、One Cut(編導)

2016年2月28日

原漢家庭(ㄧ) 退輔會移民墾殖政策


天時:2009年8月
地利:梨山、花蓮吉安、台東
人和:何成芳先生、孔令啟先生、李清彬先生、崔保三先生、劉春興先生、劉世平先生、劉必稼先生、林炳煌先生(製作)、林彥丞先生(執行)、常勝先生(攝影)、莊博順(後製)、One Cut(編導)


這是2008年一系列節目最後製作的一集,拖到2009年中,原先預定的導演因為來不及製作,要我幫忙操刀。於是在結案前的一個星期,立刻調集人手奔向台中、梨山、花蓮和台東,略顯匆忙的完成這個題目。也因為匆促成形,把以前做過東鄉族的概念「人生大事」,直接用來命題這個外省人和原住民通婚的歷史基因。其實通篇就是要敘述特殊的原漢家庭歷史背景。帶給我力量的其實是以前的同事,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,有一天在街上走路的時候突然想起了這位朋友,我驚覺也許她才是我認識個性最好的女性朋友,於是我告訴自己要好好珍惜這份感情。雖然當時我不必進到電視台上班,每當有這個機會,一定會到她的座位旁默默的陪著她一段時間,也許同事都覺得奇怪,不過我卻是珍藏着這種感覺,而她就是原漢家庭的背景。

2016年2月20日

美濃永安庄入年駕福廠結壇前準備


天時:2016年2月3日
地利:美濃永安庄
人和:吳森榮先生、美濃愛鄉協進會

2016年2月17日

屏東佳冬鄉六根村新丁祭福廠搭設


天時:2016年2月17日
地利:屏東佳冬鄉六根村
人和:六根村村民


有關福廠的搭設,僅剩美濃和佳冬沿襲着古禮,而以往美濃木建構已失傳,於是特別前往佳冬觀摩學習。六根村的木建構是在清光緒4年,西元1789年沿用至今,實地現場觀看,更可以感受到重要文化資產保存的可貴。佳冬的福廠以新丁祭為主,是農曆正月初十開始搭設,隔日一早請伯公入福廠,拜天公並準備新丁粄、酒、牲禮。農曆正月十二,帶新丁至福廠拜伯公並宴請賓客,最後挾爐主,到新爐主家祝賀。而後送伯公,福廠隨即拆除,為期三天。

2016年2月15日

美濃永安庄入年駕福廠搭設


天時:2016年1月31日
地利:美濃永安庄
人和:吳森榮先生、美濃愛鄉協進會


自清代以來瀰濃永安庄,即有聯合區域內的小庄頭合辦滿年福、新年福的傳統,昔稱「入年駕」。在一年的尾聲(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午一點)迎請聚落各方伯公舉辦滿年福「入年駕」,前一~二天會在永安路下庄道路旁搭建「福廠」結壇,福廠迎請的伯公包含:靈山腳下開基伯公、蠻頭羅伯公、中圳糧埤伯公、美濃庄頭伯公、花樹下伯公、柚仔(梓)林伯公、坑仔底伯公、得勝公、里社真官,至農曆元月十五日舉辦新年福後才送神卸壇。由於福廠並非固定之建築物,依伯公屋留存十幾支的木構件及文獻,早先由福首請人事先至河灘將茅草割回搭曬乾後,用竹子夾構福廠屋頂,方形木楯接為骨架搭設成「伯公廠」亦稱「福廠」。據現任福首吳森榮描述,因為30、40年前,搭建福廠所用的木柱借予二月戲使用,遭遇大水沖走,遺留下的部分木構件已缺漏不全無法使用,此演變至今用鐵架與鐵皮浪板瓦搭設的形式。伯公屋於五十一年由庄民共同樂捐建置現有磚造伯公屋,放置滿年福、新年福的儀式器具。(文字:美濃愛鄉協進會提供)

2016年2月14日

台灣新住民(七)社會偏見


天時:2008年
地利:九份、中和、台北市、金山、新店、平鎮、台中、三峽、彰化
人和:唐傳萍小姐、許雅蓉小姐、莫愛芳小姐、涂維瓊小姐、白少華先生、林淑敏小姐、鍾重發先生、袁曉麗小姐、黃雙芝小姐、林炳煌先生(製作)、林彥丞先生(執行)、常勝先生(攝影)、莊博順(後製)、One Cut(編導)


最後一段闡述新住民遭受社會偏見心裡的不平,正好是台灣社會外形越顯自由,內在卻越封閉的衝突對照。失去了整體價值方向是給不了新住民良善的答案,連最起碼的尊重都彼此闕如,社會天平的鎚擺已是軟趴趴的像是達利的畫作。想有個完美的結局,到頭來又不免長嘆一聲。謀和會是力量與利益的長久妥協,至少都走上正確的道路吧,有正確的觀念,那些義理早就存在人們的心中了,只是大家都不願輕易的說出心裡的認同,因此這還是個不斷燃燒的話題。

台灣新住民(六)社會關懷


天時:2008年
地利:豐原、彰化、神岡、台北市、平鎮
人和:范氏玉艷小姐、白少華先生、連小華小姐、孟超南小姐、林萬億先生、涂維瓊小姐、林炳煌先生(製作)、林彥丞先生(執行)、常勝先生(攝影)、莊博順(後製)、One Cut(編導)


面臨文化差異與離鄉背井,台灣新住民需要更多的社會關懷,從識字班開始到姐妹會的成立,給予了新住民溫暖的擁抱。2000年前後,更高比率的自由戀愛成了移民動力,社會結構也在逐年改變中。特別感謝台灣東南亞姐妹會在拍攝上給予的支持。

台灣新住民(五)文化衝突


天時:2008年
地利:金門、美濃、九份、台北市
人和:梁萍小姐、馮萼伊小姐、唐傳萍小姐、袁曉麗小姐、王心心小姐、林炳煌先生(製作)、林彥丞先生(執行)、常勝先生(攝影)、莊博順(後製)、One Cut(編導)


外籍嫁入台灣,免不了面臨文化差異與雙方個性的衝突調和,像極了昭君出塞的現代流浪版。特別感謝心心南管樂坊在拍攝上的支持。

台灣新住民(四)面談制度



天時:2008年
地利:彰化、九份、廈門、金門、豐原
人和:白少華先生、林萬億先生、唐傳萍小姐、鍾重發先生、邱鴻清先生、李明璇小姐、許碧桂小姐、劉美麗小姐、林炳煌先生(製作)、林彥丞先生(執行)、常勝先生(攝影)、莊博順(後製)、One Cut(編導)


1997年後受到亞洲金融風暴影響,產業移往大陸,觸成較多的大陸籍配偶來台。因為兩岸特殊關係,面談機制必須要在入境的國際線辦理,過程帶有點令人撲朔好奇之感。

台灣新住民(三)婚姻仲介



天時:2008年
地利:豐原、台北市、高雄市、關廟、南投、彰化
人和:邱萬鈞先生、林萬億先生、劉美麗小姐、林津如小姐、陳松田先生、陳慶豐先生、陳柔均小姐、張木成先生、唐順燕小姐、鍾重發先生、林炳煌先生(製作)、林彥丞先生(執行)、常勝先生(攝影)、莊博順(後製)、One Cut(編導)


本段主要敘述1990年代初期,由台商幹部自己成立婚姻仲介到後來國際婚姻仲介公司的介入,台籍男子對於仲介婚姻的各方條件與不同看法。我們拍攝的時間已屬於仲介末期,雖然走訪大江南北,卻沒有打算追著仲介這條線發展,看似可惜,不過也確實是另一段故事。另外一條沒有發展的線則是除了大陸和東南亞的其他地方,那又是悠長的另一個路線。

2016年2月13日

台灣新住民(二)歷史緣由


天時:2008年
地利:台北市、金門、美濃、三峽
人和:林萬億先生、王心心小姐、梁萍小姐、馮萼伊小姐、白少華先生、鄒豐娟小姐、林美嬌小姐、呂玉惠小姐、林炳煌先生(製作)、林彥丞先生(執行)、常勝先生(攝影)、莊博順(後製)、One Cut(編導)


台灣新住民的歷史緣由,概括來說是從1987年開放兩岸探親開始,有了大陸配偶過來。隨著產業結構的改變,1989年後開放外勞,到了1992年南向政策台商進駐印尼,之後演變為以泰國、越南為主的新住民,勾勒出整體歷史脈絡。

台灣新住民(ㄧ)開場



天時:2008年
地利:嘉義布袋、南投、豐原、金門、美濃
人和:武氏惠小姐、邱萬鈞先生、劉美麗小姐、吳年友小姐、梁萍小姐、孟超南小姐、馮萼伊小姐、林炳煌先生(製作)、林彥丞先生(執行)、常勝先生(攝影)、莊博順(後製)、One Cut(編導)


常常遇到新住民朋友,總想把多年前探訪新住民移居台灣的歷史緣由放在網路上。就這樣一拖再拖,趁這次搬家,電腦重見天日,決定快速的陸續整理播放。主要還是影片存放在硬碟有越來越不安全的感覺,而難得的影像珍貴資料,應該要分享出來。這是2008至2009年當時新聞局高畫質節目「基因尋根」第12集台灣新住民的開場,述說台灣各地從一大清早,就有來自不同國家的新住民,投入在各個經濟社會領域中,他們和我們一樣,都是群體貢獻的一份子。感謝這群無私的人願意詮釋相關的意涵,也希望讓更多台灣人有更多的理解與體悟。